我院发布医疗大数据集成与应用平台
小松的自动驾驶晚于卡特彼勒,且起源于外部公司Modular,小松的自动驾驶方案目前主要依托 FrontRunner系统,该系统于1990年开始研发,是基于GPS和单车智能为主的解决方案,主要实现的功能是智能调度和避障。
中游为挖掘机、起重机、压路机、推土机等不同类型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中国工程机械种类繁多,是全球工程机械产品类别、产品品种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上游零部件作为工业机械设备的基础,承担着为各工业设备行业提供各类传动配套产品的重任,其受下游市场需求影响显著。
工程机械行业路在何方?贯通产业链者可得天下 融象产业全景图示意图—工程机械产业链工程机械的上游为原材料和零部件的生产,中游为各类工程机械设备的生产,下游为分支到各个领域的应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工程机械应用对于集成化操作和智能控制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而这也将成为工程机械行业加快发展进程的关键驱动力。链条上每个环节与要素都彼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必将让更多的工程机械企业将手伸向工程机械电动化。现今,机械工程的发展趋势已进入到新时期,智能化也变为工程机械发展的主要方向。
产业链力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发展迅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在高端技术领域不断突破。智能 绿色 高端近年来,国内新基建政策的推动,以及智能化、数字化和5G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大大加快了工程机械智能化的进程。重型燃气轮机不锈钢轮盘锻件、超超临界高中压转子锻件实现国产化。
其中进口超过 3100 亿美元、出口超 过 4600 亿美元,分别比 2015 年增长 14.4%、20.1%。可靠性及试验验证技术方面:突破大型升船机复杂系统可靠性多元评价方法与长寿命高可靠服役策略、大模数重型齿条制造技术与寿命评价、升船机可靠性评价准则与工程验证技术,有力支撑三峡和向家坝两大世界级升船机安全可靠运行;研制出具备工况环境模拟能力的数控高速冲压设备可靠性试验装置。十三五期间新发布国家标准 2635项、机械行业标准 2323 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团体标准 120 项。一批风机、泵、压缩机等制造企业大力开发节能产品,面向建材、冶金、纺织等工业领域通用机械产品存量市场,采用租赁、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方式对在用高耗能产品进行节能改造,提供节能减排系统解决方案。
推动开展重点产品质量分级评价,研究制定产品质量分级标 准,探索建立质量分级发布机制和采信机制,倡导优质优价,激发企业质量提升的动力。一些优秀风力发电设备制造企业积极拓展下游风电场投资业务,形成风机全生命周期管理能力,业务链条已经延伸到风电场的开发、投资、建设、运营等环节。
(三)产业链韧性不强1. 产业链关键环节受制于人除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外,机械工业所需的各类工业软件、国民经济重点领域急需的一批重大短板装备等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发挥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创新与首台套示范 应用联盟作用,尽快建立完善首台套研发创新、检测评定、示范 应用体系,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水平。同时,我国经 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构建国内 国际双循环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对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二)创新发展不断推进1. 研发能力有所增强十三五时期,我国机械工业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业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加强。
推动机械企业在项目建设、运营、采购、招投标等环节与国际通行的规则标准接轨。2019 年,民营企业出口占机械工业出口总额的 46.9%,首次超过三资 企业成为机械工业对外贸易出口的主力军,在机械工业外贸出口 中的重要地位不断提高。三是机械工业消费类产品的发展潜力可期。高度重视职业技能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应用型大学,打破转型升级的人才束缚,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摇篮。
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布局,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发展。落实好各项惠企稳企政策,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中小企业提升专业化能力,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4. 产业融合初见成效十三五以来,机械各行业加快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高新技术深度融合,推动了传统机械产品的更新换代。一是充分利用好机械行业系统外用户每年约 8 万亿元的设备工器具购置需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 用户为中心,推动机械企业与用户企业间紧密协作,形成产业升 级的整体合力。
中小企业专业化、特色化发展加快,细分领域隐形冠军显著增加,逐步形成整机牵引和基础支撑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通过 管制关键技术出口、封堵中国高技术产业、封杀中国科技企业等 形式,有意识地增强其产业链控制力。开展国际标准转化行动,推动先进适用的国际标准在 我国机械行业转化应用。遴选培育出一批机械行业服务型制造先进企业、示范平台、典型项目,全行业服务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建立具有影响力、控制力的现代国际营销服务网络,推动生产加工环节与品牌营销等环节的融合发展,打造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 品牌,不断提升机械工业产业国际竞争力。基于北斗系统的自动驾驶计亩测产联合收割机、免耕精量播种机等智能农机从样机试验步入应用。
推动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主动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一起攻克技术难关,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截止至 2020 年底,已挂牌运行和正在筹建的创新平台 241 家,为加快提升我国机械工业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试验能力、协同创新水平、促进我国机械产品在国内外市场形成竞争优势,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三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贸易顺差占全国外贸顺差的比重大幅增长,由 2015 年的 18.7%增至 2020 年的 27.9%,上升 9.2 个百分点。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继续提升,智能制造模式不断丰富完善,重点产品的智能化程度达到国际平均水平。
研发设计软件(CAD/CAE/PLM)、 经营管理软件(ERP/SCM)、生产控制软件(DCS/SCADA)、运维服务软件(MRO/CRM) 等。中海油惠州石化 120 万吨/年乙烯装置一次试车成功,其关键设备——裂解气压缩机、丙烯压缩机、乙 烯压缩机全部由国内企业制造。
科学实验分析测试仪器:服务于前沿科学、生命科学、环境检测等物质化学成分、微细结构、形貌观测和质量特征的高端仪器,包括色谱-光谱-质谱等多级联用仪器,高频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高分辨激光共聚焦拉曼光谱仪,冷冻电镜等高端电子显微镜,超分辨率光学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高性能多参数复合环境试验设备。2. 经营效益基本稳定十三五期间,我国机械工业收入及利润指标基本稳定,为国民经济稳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2. 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围绕机械工业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新任务、新要求,加强 标准化工作统筹推进,发挥标准化基础性、引领性、战略性作用, 提升标准化与机械工业发展的契合度。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 化、制造业回流战略,贸易摩擦频繁高发,中国制造业原有的国际市场拓展模式、产业技术发展模式、资本运作模式等均在一 定程度上受到影响。
以人工智 能、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广泛而深入 地渗透到经济社会各领域,与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 技术交叉融合,带动了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重大变革, 产品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协同创新、智能制造、共享制造等新模 式、新业态不断形成并发展迅速,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 效益,为机械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3. 有效衔接国际规则与标准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谈判与制定,同时善于运用国际通用规则,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维护产业安全。
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开展重点产品质量追溯,加强质量安全风险控制,积极配合国家政府部门加强监管。
内燃机行业龙头企业发挥全产业链的协同优势,同供应商、研发咨询机构开展合作,对柴油机热效率进行专项攻关,成功发布了全球首款达到 50.26%热效率的商业化柴油机。(四)支持行业产业基础再造支持机械行业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
轴承企业与用户单位联合攻关,研制成功国内首台Φ6.28m 复合盾构机主轴承,各项技术指标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我国重大技术装备配套轴承的一项重大突破。相对于发达国家平均超过 35%的高级技工占比来看, 中国这一比例仅为 5%。总重 2400 吨的 260 万吨/年沸腾 床渣油锻焊加氢反应器创造了世界加氢反应器重量和制造工艺复杂性两项世界之最。(二)国内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变化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已基本告别高速增长期,转向高质量发 展阶段,经济发展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 动转向创新驱动,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新动能正在培 育。
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优势行业形成创新引领能力;行业整体摆脱基础支撑能力弱的局面,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及装备、基础工业软件、专用生产及检测设备等方面实现突破发展。国内发展环境也经历着深刻变化,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和战略性产业,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产业。满足智能制造装备、能源装备、仪器仪表、关键基础零部件等所需的新型功能材料。
(五)助力行业强链补链行动支持机械行业开展锻长板、补短板等一系列强链补链行动,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部分农机企业通过应用管材激光切割机、焊接机器人、环保涂装生产线等先进设备,提高了加工制造能力,保证了产品一致性。